每日一篇__童道中人_别让“自己”成为最严苛的批评者—更深地了解自己
我脑袋里的想法特别多。
说的好听点这叫考虑周全,思想缜密。而难听点就是优柔寡断。做任何事情前,我都会再三考虑,在意别人的看法。像我这样的人,可能都会被用“内向”这个词语来形容吧。而这样的性格,让我开始每天都对自己不满意,时常会在心中责怪自己:我为什么没有将这件事做好?我为什么没有去做那事?我,为什么没有提升?
曾经的我,看到美国的青年才俊时,想要进步的想法就会油然而生:
“我要变成他们那样,自信、有才、乐观。”我在内心告诉自己。
可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发现自己一点都没有提升时,自我的否定就会将这个念头打消:“我不行”、“我天赋不够”、“我语言太差”、“他们都比我强”、“他们天赋比我好”、“他们是语言沟通无障碍”。
就像这样,批判与否定在我脑海中不断地进行着,我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差,将一切借口归诸于语言不通,天赋不够。像这样的恶性循环在我的思想习惯中扎根。
就在我看清脑海中的想法后,茫然感不可抑遏的在心头充斥。我不知道如何改变,试着将一切矛头指向性格的缺点,但又发现性格这种东西也不是说变就能变的。直到那次母亲在电话里的开导:“我该怎么办?”
在终于述说完心中的想法后,我问出了这个让我挣扎许久的问题。
电话的那头,是一阵沉默,但在这沉寂之中,我似乎听到了细微的抽泣声。
“你知道吗?儿子,我真的很高兴可以听到你的想法。”
她的声音有些哽咽,不知道是不是在为我的挣扎心痛。
“不要给自己贴标签,童羽。我也曾经历过这些,可到头来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想法在自我否定。客观的看,你真的没有进步吗?”
我沉默了。
“仔细想想,如果你是第一次做某件事,做的不完美,那是肯定的,你这是在放大自己的瑕疵而忽略了自己的进步啊。” 她语重心长地说。
刹那间,我恍然大悟。是啊,很多时候,我对自己的评价都是非常主观的,我认为我不行,我认为我天赋不够,我认为我语言太差。而这些自我本身的主观评价真的属实吗?
答案是否定的,其实我是在主观的用“我认为”不断地否定自我,是在压抑自己的潜能。其次,我的目标是聚焦在他人的优点上,而客观来看,我用自己第一次开始行动的瑕疵跟别人比,可以说结果是不公平的。
“他们都比我强”、“他们天赋比我好”、“他们是语言沟通无障碍”。这是真的吗?所谓的“天赋”不也是我在他们身上贴的标签吗?举几个例子:看着他们打球比我好,成绩比我好,沟通交流比我好,就能直接判定他们从小就有超乎凡人的“天赋异禀”或是领悟天赋吗?
谁知道,他们有没有天天清早就爬起来苦练篮球技巧,他们有没有晚上自习到凌晨一、二点,他们有没有每天跟人交谈以提升口语能力?答案不言而喻。
在《战胜拖拉》中,作者曾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,
尼尔‧菲奥里在书中将自己比喻成最严厉的批评者,这个比喻发人省醒。当每次我们否认自身的时候,好像就是在严厉的批评自己的失败。这个过程有时会在潜意识中自动运行,而我们需要注意的其实就是抓住每一次自我主观的评估,再以客观的角度再度分析。
我很喜欢一句话,叫做:“上帝给予我们的礼物是潜能,而我们献给上帝的礼物是发觉自己的潜能。”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观想法限制自己的潜能。真正自己要超越的,其实是上次的自己。
而那种思想中的恶性循环,也会在自己一次次自我肯定的过程中消失殆尽。看清了这一点,我开始抓住任何一个可以肯定自己的机会。就从课堂积极发言出发,抛开“可能有语法错误”的想法。每一次举手都是我对自己信心的肯定。
我开始一有想法就尽可能的表达出来,虽然有些时候可能会遇到语言的挫折,但每迈出一步都超越了上次的自己。
在美国就学,其实是一个自我了解的过程,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,路上遇到的困难也将会不同。而我还在发现,发现那未知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