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出版

每日一篇__童道中人_別讓「自己」成為最嚴苛的批評者—更深地瞭解自己

發表於 六月 22, 2018 在 2:17 下午 為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我腦袋裡的想法特別多。

說的好聽點這叫考慮周全,思想縝密。而難聽點就是優柔寡斷。做任何事情前,我都會再三考慮,在意別人的看法。像我這樣的人,可能都會被用「內向」這個詞語來形容吧。而這樣的性格,讓我開始每天都對自己不滿意,時常會在心中責怪自己:我為什麼沒有將這件事做好?我為什麼沒有去做那事?我,為什麼沒有提升?

曾經的我,看到美國的青年才俊時,想要進步的想法就會油然而生:

「我要變成他們那樣,自信、有才、樂觀。」我在內心告訴自己。

可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發現自己一點都沒有提升時,自我的否定就會將這個念頭打消:「我不行」、「我天賦不夠」、「我語言太差」、「他們都比我強」、「他們天賦比我好」、「他們是語言溝通無障礙」。

就像這樣,批判與否定在我腦海中不斷地進行著,我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越來越差,將一切藉口歸諸於語言不通,天賦不夠。像這樣的惡性循環在我的思想習慣中紮根。

就在我看清腦海中的想法後,茫然感不可抑遏的在心頭充斥。我不知道如何改變,試著將一切矛頭指向性格的缺點,但又發現性格這種東西也不是說變就能變的。直到那次母親在電話裡的開導:「我該怎麼辦?」

在終於述說完心中的想法後,我問出了這個讓我掙扎許久的問題。

電話的那頭,是一陣沉默,但在這沉寂之中,我似乎聽到了細微的抽泣聲。

「你知道嗎?兒子,我真的很高興可以聽到你的想法。」

她的聲音有些哽咽,不知道是不是在為我的掙扎心痛。

「不要給自己貼標籤,童羽。我也曾經歷過這些,可到頭來不過是自己的主觀想法在自我否定。客觀的看,你真的沒有進步嗎?」

我沉默了。

「仔細想想,如果你是第一次做某件事,做的不完美,那是肯定的,你這是在放大自己的瑕疵而忽略了自己的進步啊。」 她語重心長地說。

剎那間,我恍然大悟。是啊,很多時候,我對自己的評價都是非常主觀的,我認為我不行,我認為我天賦不夠,我認為我語言太差。而這些自我本身的主觀評價真的屬實嗎?

答案是否定的,其實我是在主觀的用「我認為」不斷地否定自我,是在壓抑自己的潛能。其次,我的目標是聚焦在他人的優點上,而客觀來看,我用自己第一次開始行動的瑕疵跟別人比,可以說結果是不公平的。

「他們都比我強」、「他們天賦比我好」、「他們是語言溝通無障礙」。這是真的嗎?所謂的「天賦」不也是我在他們身上貼的標籤嗎?舉幾個例子:看著他們打球比我好,成績比我好,溝通交流比我好,就能直接判定他們從小就有超乎凡人的「天賦異稟」或是領悟天賦嗎?

誰知道,他們有沒有天天清早就爬起來苦練籃球技巧,他們有沒有晚上自習到淩晨一、二點,他們有沒有每天跟人交談以提升口語能力?答案不言而喻。

在《戰勝拖拉》中,作者曾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,

尼爾‧菲奧里在書中將自己比喻成最嚴厲的批評者,這個比喻發人省醒。當每次我們否認自身的時候,好像就是在嚴厲的批評自己的失敗。這個過程有時會在潛意識中自動運行,而我們需要注意的其實就是抓住每一次自我主觀的評估,再以客觀的角度再度分析。

我很喜歡一句話,叫做:「上帝給予我們的禮物是潛能,而我們獻給上帝的禮物是發覺自己的潛能。」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觀想法限制自己的潛能。真正自己要超越的,其實是上次的自己。

而那種思想中的惡性循環,也會在自己一次次自我肯定的過程中消失殆盡。看清了這一點,我開始抓住任何一個可以肯定自己的機會。就從課堂積極發言出發,拋開「可能有語法錯誤」的想法。每一次舉手都是我對自己信心的肯定。

我開始一有想法就盡可能的表達出來,雖然有些時候可能會遇到語言的挫折,但每邁出一步都超越了上次的自己。

在美國就學,其實是一個自我瞭解的過程,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,路上遇到的困難也將會不同。而我還在發現,發現那未知的自己。

 

相關文章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

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