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全靠這名

發表於 十一月 18, 2021 在 4:27 下午 為

線上訂購
線上試讀

全靠這名

作者:高約翰(John R. Cross)
譯者:徐武豪


內容簡介

★全球翻譯成14種語言×150萬本銷售或下載

《聖經》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,它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,也是你要為自己而了解的故事!生命充滿奧秘。混亂中可能有秩序嗎?人世間的問題有解答嗎?生命有意義和目的嗎?為何我們會生在世上,以後要去哪裡?死後還有生命嗎?為何有那麼多苦難與死亡?……本書以一個生動故事串起《聖經》主要內容,您將發現這本人類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書與自己密切相關:

 

  • 《聖經》是日常生活的金礦,提出婚姻、教養、職場、金錢、情緒等明智建議
  • 了解關於生命、死亡與死後生命的事
  • 《聖經》27%是預言,大部分已準確應驗,直到今天仍持續應驗中
  • 提及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一場戰役,知道我們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

 

 


《全靠這名》是一本關於《聖經》的書。若你真的想要明白《聖經》的中心思想,這本書便是為你而寫。

──高約翰(John R. Cross)

本書內容環環相扣,讓讀的人有欲罷不能之感。書寫對象是沒有基督教背景的讀者,特別是那些有東方宗教思想的人。

── 徐武豪(譯者)


本書特色

1.完整了解《聖經》信息和基礎神學最佳入門書:作者熟悉東西方文化,具寫作、教學、導演、攝影等專業,善於以一般人容易理解的精練方式介紹《聖經》,搭配逾100張插圖、地圖和圖表,從初信到信主多年基督徒都高度評價。

2.特別適合完全不了解《聖經》、對宗教持懷疑態度、受東方宗教影響者閱讀:後現代多元思潮中,許多人以自己的方式界定上帝,本書以理性溫和筆觸,區隔《聖經》的神與其他靈性形式,同時回答「耶穌是誰?」「十字架和墳墓是怎麼回事?」等問題,以科學事實、考古學發現,連結最新資料比較《聖經》與東方文化的世界觀,顯明神的身分和罪的本質,展現《聖經》權威性,很適合受無神論、泛神論、多神論、泛靈論、不可知論影響的人閱讀。

3.聰明人最少該研究一本談及「來世」的書,看看它在說什麼,到底是好是壞:《聖經》指明今生影響來世──人不能等到死後才知道,那時就太遲了。

4.青少年、成人小組閱讀或查經指定工具書,在不確定的年代分享盼望:《聖經》鼓勵人檢視神的歷史;神對尋求祂的人有特別應許。面對疫情挑戰,許多抗拒福音或冷淡以對的人態度轉變了,此書知識含量高,充滿盼望的信息躍然紙上,可裝備讀者完整介紹《聖經》,關懷周遭親友,提供解答和希望。


★讀者悄悄話
「我自認是相當熟悉《聖經》的基督徒,其實不然。我在本書找到尋求了40多年的問題解答。推薦給想深入了解基督信仰的人,懷疑論者也要讀它,知道你到底拒絕了什麼。」
「我理解了之前不明白的事。它就像一幅正在成形的拼圖,是如此合情合理。」
「許多人對於神在歷史中的工作沒有連貫性理解:聖經故事零零落落,或偶然在某處看到一些內容,結果看了一大堆細節,卻不了解它們與整體的關係。本書按年代排序概述神在歷史中的工作,很適合從小在教會中成長的人閱讀。」
「今年查經用這本書,發人深省又有研究深度,挑戰我並對《聖經》許多部分有了嶄新的洞察。」
「我買了好幾本與人分享,很適合小組閱讀,分享彼此想法。」

★意外的旅程:高約翰的宣教、寫作和全球性事工
高約翰曾經在從未聽聞福音、對《聖經》一無所知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偏遠部落等地宣教多年,從創世到耶穌的十字架按年代依序向當地人講述《聖經》,結果一個個村莊的人全部歸主且生命都改變了。高約翰與同工們回到北美,發現許多西方人並不了解《聖經》,於是以同樣方法介紹《聖經》的核心信息,寫成《陌生客,同路人》(The Stranger on the Road to Emmaus,註:《全靠這名》是此書的精進版,花費他10年時間),出版後各地來訊:「我們能出版德文版嗎?可以出法文版嗎?你們有提供有聲書嗎?」為處理這些需求而發展為全球性事工,持續提供基督徒、伊斯蘭和東方文化的國家佈道、門訓教材。(目前全球已經出版14種語言與150萬本銷售或下載,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講述信仰力作!)


作者簡介/高約翰(John R. Cross)

加拿大宣教士,畢生熱愛研讀《聖經》,曾在加拿大宣教機構New Tribes Mission、巴布亞紐幾內亞部落等地教導《聖經》25年,自1996年出版一系列書籍,常受邀至歐、亞、非、大洋洲各國演講和舉辦研討會,也編寫並執導一些得獎影片。

作者序
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許多不同信仰的世界。無論你稱它們是宗教、信仰或異教,都不能忽略它們。歷史摻雜了戰爭而其中又涉及宗教。過去的戰爭是地區性的,如今隨著地球村到來,不同信仰的人緊密生活在一起,很可能發生重大的衝突。
認識我們友鄰的信仰和他們為什麼會相信很重要。縱然或許我們不認同他們,當我們了解別人的信仰,可以不同意而不需要覺得不快。
《全靠這名》是一本關於《聖經》的書。若你真的想要明白《聖經》的中心思想,這本書便是為你而寫。
在傳遞《聖經》的信息時,我嘗試盡量客觀。這並不容易。基本上,《聖經》想要知道我們有何回應。我努力清楚地解釋《聖經》,讓它為自己說話,你可以自行得出結論,決定要相信什麼。
有些人或許因為我以《聖經》為事實而指責我不夠客觀。由於《聖經》正是以那種方式陳述,我認為這是我必須冒的風險。若不如此,我便不是忠於《聖經》原文。《聖經》對於它要說的內容非常直接,我決定不刪減它的信息或使它變得含糊不清。
請你繼續讀下去。《聖經》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,必定有其原因。它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,也是你要為自己而了解的故事。

摘 錄

一、一本獨特的書

世界上超過一半以上的人聲稱,他們遵行歷史上最廣泛流傳又極具爭議著作的全部或部分內容。這本書稱為《聖經》。還有一些人認為,這本好書記載了許多美好的事情。這些說法都令人印象深刻,但其中只有少數人能說明《聖經》中最基本的概念。 數百年來,學者們都同意《聖經》一直是暢銷書。它是「被引用次數最多、印刷數量最多、翻譯成最多版本,又是人類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。」雖然它如此優越,卻受到忽略,甚至被文學界的教授與學生忽視。一本暢銷書?讀的人卻不多?這一點也不合理。 到底為什麼要讀它呢?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答案,但有四個特別重要。

1.首先,《聖經》提及喜樂與悲傷的根源。它提出婚姻、教養子女、孩子、雇主/員工關係方面的忠告。它談論如何善用金錢、才幹與時間,如何從罪咎、恐懼與羞愧得到釋放。它是日常生活中的金礦,很多建議都以故事表達出來,這些故事已成為無數書籍與電影的題材。

2. 其次,《聖經》也提到很多我們死後會發生的事。這方面之所以重要,因為《聖經》指出今生會影響來世──人不能等到死後才知道,到那時就太遲了。我知道有些人會說:「我認為人死了便死了,一了百了!」這種說法就如腹中的胎兒說:「我不相信出生後有生命。生命只存在於此時此地,就在這黑暗又溫暖的母腹中。」 一個未出生嬰孩如此說相當愚昧。既然如此,聰明人最少該研究一本談及「來世」的書,看看它在說什麼,到底是好是壞。

3. 第三,《聖經》約有百分之二十七是預言,其中很大部分已準確地應驗了。這些應驗了的預言貫穿全書,為完整的中心思想提供可靠性。這實在令人震驚! 《聖經》說它提出那些預言,是為了使我們在「震驚」之後願意留意它談及我們眼所不能見與眼所能見的事──關於生命、死亡與死後生命的事!

4. 第四個原因絕非最不重要。《聖經》提及一場發生在世界善惡之間的宇宙大戰。它的重要性在於我們都在前線──這是一場我們無法避免的戰役。縱然這場戰爭絕大部分都是眼不能見的,它卻在每一方面影響我們。這也是為何好人會遭遇不幸的一個原因。若這場戰爭是真實的,知道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有了意義。 單是這四方面就足以說明為何要對《聖經》有基本的認識。 「聖經」(Bible)一字源自希臘文與拉丁文的「書」(book)這個字──它並沒有任何神秘的含意。在《英文聖經》中,根本找不到「聖經」(Bible)這個字!《聖經》以經典(scripture)自稱,意思是著作(writings)。無論《聖經》或經典都與神聖的(holy)有關,意義更為深遠。聖這個字意指「分別出來、與眾不同」,它有獨一無二的意思。當我在以下內容概述《聖經》的故事,我們將明白為何它被稱為《聖經》──字面的意思就是那本獨一無二的書。

二、學習的原則

我們開始概述之前,要先定下基本原則。首先,我假設你對《聖經》認識不多──或許一無所知。現在我要給你一點鼓勵,當你讀完本書,會發現《聖經》非常合情合理。不過,你要認真閱讀每一章,確信了解該章內容才繼續讀下去。 很多時候我會直接引用《聖經》。當我如此做的時候,會用另一種字型並縮排兩字以示區別。我在每個引文的後面提供出處,指出它出自《聖經》哪一部分,如以下所示: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,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。 《羅馬書》15章4節

一幅拼圖

我們一開始要想像《聖經》如同一幅很大的拼圖,它的碎片散放在你面前。我們會將這些碎片一塊塊地放好。為了準確拼好《聖經》的拼圖,我們會應用四個普遍性學習原則,這些原則每天都在學校與大學教室中使用。

1.優先次序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你學習新事物,要先學最重要的內容。例如,若建築師要教一個人蓋房子,他會強調要打好穩固的根基、建造堅實的牆壁,最後要有牢固屋頂的重要性。之後他才會做選擇傢俱與油漆顏色等事情。 同樣,《聖經》包含一系列主題,但不是每個主題都同樣重要。我們在本書將聚焦於《聖經》中最重要的主題。一旦你明白了,《聖經》將變得豐富又清晰。

2.說故事的原則 第二個原則是平鋪直敘。一個人讀故事時,不會從第十章開始,然後跳到第六章,再讀第二章,最後以第九章結束。不會這樣!我們都知道要明白一個故事,必須從頭開始,然後循序漸進到最後。這個道理顯而易見,許多人卻支離破碎地讀《聖經》,結果一片混亂。 由於《聖經》許多內容是記敘體,我們跟著它的先後順序就可以了。同時,要應用優先次序原則,先讀重要的故事,把它們串成一排,如同在曬衣繩上曬衣服。這種概覽不會太詳盡,所以故事情節會有一些間隔。 這些間隔可以在看到整體的圖像後再補上。雖然這條曬衣繩不會包括《聖經》中每一個故事,但它涵蓋的內容將連成一個完整無缺的故事。

3.數學的原則 第三個原則是在上述情況加上另一個層面。在學習上,要由簡單開始,然後漸趨複雜。舉例來說,孩子們不會在幼兒園學代數,而會學基本的數學──例如,一個蘋果 + 一個蘋果 = 兩個蘋果。隨著時間推移,他們會學習更複雜的數學,例如,E = MC2。在幼兒園教代數,只會使孩子們混亂、弄不清楚。 對《聖經》也是如此。若你跳過基本內容,對《聖經》的認識納入了不尋常的想法,最後會得到雜亂無章的信息。要避免這個問題,我們要在先前所知的內容上循序漸進。

4.清晰原則 第四個原則包含兩方面。第一方面是關於一些特定字詞的意思。字詞的意思會隨著年日改變,但是《聖經》有一個系統,可以將字詞的意思鎖定下來。《聖經》會用一個故事來為字詞下定義。我們透過故事可以清楚知道字詞的意思。它是不能更改的。在這方面,清晰原則建議我們要讓《聖經》為它的字詞下定義。 第二方面是關於主題的探討。例如,我們研究科學不同的主題──像是天文、化學或生物學──不會將它們混為一談。對初學者而言,同時聆聽太陽系與細胞結構的課程令人難以理解。遇到全新或不熟悉的內容,清晰原則會建議教師一次教一個主題。我們也會這樣做。 當我們應用這四個原則,就能夠清楚明白《聖經》的信息──拼圖會正確地拼在一起。

三、四十位作者

《聖經》到底從何而來?我們又是如何得到它的呢? 《聖經》大約由40 個人寫成。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──包括君王、將領、政治家、學者、農夫、哲學家、牧人、詩人、漁夫、宰相、醫生、稅吏──這只是其中一部分。他們寫作橫跨了歐、亞、非三洲,寫作地點各不相同,如皇宮、監獄、沙漠與城市。他們在戰爭時寫,在和平時也寫,有時在苦楚中寫,有時在喜樂中寫。他們用希伯來文、亞蘭文與希臘文三種文字──兩種是東方文字,一種是西方文字。總的來說,他們在1500年間寫下66卷書。這些內容編成了《聖經》一書。

雖然40位作者互不認識,內容涉及數百個具爭議性的主題,他們寫的內容卻從頭到尾連貫一致。

這是非常特出之處。試想,若我們只有10位作者──都活在今天同一時代,都在相同行業工作,都來自同一個地方,都說同一種語言──若他們要為一個具爭議性的主題寫作,彼此不能討論,他們達成一致的機會有多大?相信是微乎其微。但這正是《聖經》的情況──不是10個人寫一個題目,而是40個人寫很多具爭議性的主題。這實在匪夷所思!這便是其中一個使《聖經》獨特──或神聖的原因。
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

目錄